
2025年4月25日,全国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。距离新修订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》(2025年8月1日施行)正式实施进入倒计时之际,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专家呼吁:加强职业健康早期筛查与干预,是预防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核心防线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于近期联合发布了新版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》,首次增设“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”与“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”两大类别。值得关注的是,制造业工人常见的“腕管综合征”(大众俗称的“鼠标手”)被正式纳入职业病保障体系,标志着我国职业病防治向精细化、科学化迈出关键一步。根据目录规定,“职业性腕管综合征”的认定仅适用于长期从事腕部重复性施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,如装配线操作工、机械维修工等需持续使用气动工具或高频手工操作的岗位。针对新纳入的“职业性腕管综合征”符合法定职业病的诊断标准,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诊断办公室主任曹晓燕作出专业解读:“根据连续三年及以上患侧手腕部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,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,伴有神经电生理检查或腕部高频超声检查异常,结合职业健康监护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资料,综合分析,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,方可诊断。”
尽管白领群体的职业相关疾病“鼠标手”暂未被政策覆盖,但其健康威胁不容忽视,数据显示,我国视频终端工作者中患病率达12%—15%,部分企业已将此类疾患纳入员工健康管理项目。对此,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谭成普建议:“企业需正视‘职业相关疾病’对生产力的影响。例如,为高风险岗位员工配置人体工学鼠标、腕托、设立‘微休息’制度,并通过定期开展健康检查,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开展腕部筛查项目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”
来源:新华日报